7月19日,武汉纺织大学机械学院拓梦支教队在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平等乡张奇庄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学习活动。支教队员们走进当地洛锦手工织布技艺传承基地,近距离感受传统纺织技艺的魅力,开启了一场对传统纺织文化的深度探索之旅。

探秘非遗 传承匠心
在张奇庄村古朴的织布作坊里,非遗传承人李静艳手持梭子,为支教队员们展开了一幅传统纺织的生动画卷。“洛锦织布讲究’七分准备,三分织造'”,她边说边指向屋内陈列的纺车、经线架等工具,详细讲解从棉花处理到成品布匹的十八道工序。特别演示了“通经断纬”的独特织法,织机上五色丝线随着她的动作渐次交织,呈现出洛阳特有的“缠枝牡丹”纹样。李静艳特别强调:“每寸布需手工穿梭120次以上,一匹布往往要织半个月。”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理念,与当下机械化量产形成鲜明对比,让机械专业的学子们对“工匠精神”有了全新理解。

动手实践 感悟匠心
在理论讲解后,李静艳现场示范了织布机的操作技巧,并指导支教队员们上手体验。从经线整理到纬线穿梭,队员们认真跟随学习,亲手操作传统织机,感受每一寸布匹背后的精工细作。“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支教队员李清同学感叹道,“这让我们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支教传薪 技艺流芳
拓梦支教队此次赴洛阳,不仅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还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作为纺织类高校学子,了解非遗技艺不仅能拓宽视野,更能激发大家对专业的热爱和创新思考。活动结束后,支教队计划将本次学习内容融入支教课程中,向当地孩子们普及非遗文化,带领乡村孩子认识洛锦技艺,让孩子们既学习传统文化,又培养科学思维,实现非遗传承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
此次非遗探访活动为支教队员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文化实践课,作为纺大学子,他们以专业视角重新认识了这门古老技艺,为非遗保护注入了新时代的青春力量。未来,机械学院将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工程,构建高校教育与非遗传承的创新平台,让机械学子在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在创新中传承文化基因,真正搭建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教育桥梁。